樊其艳: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,对ta们来说都很宝贵

发布时间:2023/10/30

“樊其艳是乐安慈孝基金会第一批义工志愿者之一。从调研、设计到坚持十多年的参与,志愿服务在她的心中留下了众多深刻的记忆。本期志愿者系列,由樊其艳与我们对话,听她讲讲自己13年来在志愿服务中的观察和那些感人的故事。”

注:文稿基于对话整理。

 

01 志愿服务从调研开始   用脚步丈量受益人需求

问:请向读者介绍一下自己吧~

樊其艳我是一名技术研发工程师,也是乐安慈孝基金会的第一批种子志愿者。从2000年进入京博控股集团工作,至今已有二十余年。

2010年,乐安慈孝基金会刚成立时,包括我在内的二十几名京博员工,大家一起坐下来探讨如何做公益、如何开展志愿服务等议题。我也在此过程中,逐渐认识志愿服务。

问:最初的志愿服务是如何起步的?

樊其艳以乐安慈孝持续开展的“孤老照护”项目为例,我们最初就这个项目讨论时,认为不能完全依靠地方部门提供的名单直接进行帮扶,而是应该通过自己的调研,得到确切、实际的信息,再配合实地探访,确认真正需要帮助的老人。

之所以这样考虑,是因为尽管登记名单上的老人都属于孤寡,但是部分老人综合条件相对来说并不差。而我们的志愿者有限,不可能做到全覆盖,我们更希望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更需要的人身上。

问:自主调研的对象是怎么确定的?

樊其艳主要通过两方面确定调研对象。一方面来自于京博的员工推荐,因为京博员工非常多,他们居住位置分布得特别广,对身边困难的老人比较了解;另一方面是结合前面所说的,县民政局提供的推荐名单。

拿到名单之后,志愿者小组就会去到各村实地调研,去老人家里和本人聊天、对他们的邻居进行探访。根据实地调研了解到的情况,确定最终的帮扶名单。

 

02 比物质帮助更重要的  是对老人的精神陪伴

问:您从2011年开始参与孤老帮扶项目,就您的观察,这些年帮扶的规模有怎样的变化?

樊其艳最初,我们能够覆盖的村子数量、帮扶对象的数量都比较有限,随着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大,原来的一个大组逐渐分成几个小组,小组之间重新划分帮扶区域,能够做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多,帮扶的村子范围也就逐渐向外扩展。

问:在您参与帮扶老人的过程中,您觉得介入前后,老人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改善?

樊其艳其实和许多人一贯的印象不同,很多老人们在物质方面并不那么缺乏,因为政府有一定的政策支持。但相对来说,他们更需要一些精神陪伴。

我们的志愿者会和他们聊聊天,关注他们生活中的一些细节。比如,注意到老人腿脚不方便,我们会提前询问是否需要买拐杖;之前我们也遇到过有老人居住地出入不方便,但他身体还不错,一直骑着一个很旧的自行车代步。于是,我们就发起募捐,帮老人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。

我们团队人比较多,大家都会关注到老人生活的一些细节,从长期观察的老人来看,很多老人的性格都产生了不错的变化。

有些老人之前习惯了自己独来独往,但是经过志愿者的陪伴,他们能走出来。在我们这些小年轻的带领下,很好地和外边人打交道;他们也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反馈给我们。虽然在身体状况上有一些衰退,但是我们帮助的老人们精神状态却越来越好了。

问:每支小队都对接了多位老人,面对这么多服务对象不同的需求,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你们是否有值得借鉴的技巧或经验?

樊其艳每次到老人家里,我们都会带上一个记录表。因为光靠人的记忆,时间长了可能就记不住了,所以历次探访每位老人的行动,观察到的老人需求,等等。我们都会在这个表格上记录,比如:这次走访陪老人干了些什么?老人有哪些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情况?

再比如,我们会在记录表上记下老人生活方面有哪些新的需求,带去的东西是不是老人需要的?可能上次志愿者给老人带了这些东西,下次再去的时候志愿者发现老人并没有用,那我们就会旁敲侧击地问一下老人为啥不用?如果是不舍得用,那就告诉他“你尽管用,等下次我们再给你带一些。”如果老人确实不需要,那下次大家就不会再带了。

这些都是通过记录表来实现的。

 

03  行!我来帮你们解决

问:在您多年的志愿活动中,有什么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?

樊其艳其实我感觉老人们需要的并不多,一点点小事,可能就会让他们特别感动,有一件小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。

我们曾经照顾过三个老人,这三位老人彼此住在邻村,但原本互相并不认识。后来偶然有一次村里赶集的时候,住在邻村的三位老人偶然相遇,在聊天的过程中老人发现,大家都是乐安慈孝同一个志愿小组帮扶的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,几位老人经常互相走动,他帮他干点小活,他帮他去看望他,彼此结成了朋友。

后来有一个老人身体不好,走不动道了。我去走访的时候他问我,你照顾的另一个大爷,他最近还好吗?

我就说挺好的,吃的、穿的、身体状态,各方面都挺好,然后他就无意中说了一句:“你看我现在身体也不行了,就这么几步也去不了了,也看望不了他……”

我当时心里感觉挺不是滋味的,其实这两个村子也就相隔有三公里,看看朋友这种对咱们来说很平常的事,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这么困难。

我就问:“你是不是挺想他的?”他说:“是,感觉很长时间没见了,以前一个月,最多不超两个月还能见一次面。”然后我就说:“行,我来帮你们解决!”

后来正好赶上过“小年”,我们就把三个老人凑在一块,跟他们一块包饺子,过了个节。看到三个老人坐在一块聊天,那种氛围我觉得特别特别好。感觉他们就像真的亲人一样。可能他们在周边也没有太亲近的人,这些朋友间的彼此关怀就显得非常可贵。

那次活动结束后我就在想,对我们来说,很容易把他们凑一块,但对老人来说这可能就是一种奢望。

问:您觉得乐安慈孝的志愿活动有什么特点是值得去推广的?您有什么感悟想要分享?

樊其艳相对来说,我们乐安慈孝的活动做得是比较实在的。而且平常做活动之前,基金会的家人们都会很认真地设计。这些活动能够做到这么顺畅,和前期的铺垫是分不开的。包括每次活动之前对一些细节的设计,对活动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,对相关注意事项的准备,他们都会尽量想得周全。

另外一个感受就是,光靠一帮人、一个公司、一个基金会做公益,力量还是很小。如果能带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,那么帮助的力度、人群,都会更大、更多。

问:参与了这么多的公益活动,您最近关注到哪些公益项目是值得挖掘的?

樊其艳最近我们还想针对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,做一个社会实践类的项目。这个想法刚刚开始探索,还没有完全成型。有许多家庭困难的小孩,对外面世界的了解机会可能很少。恰好我们集团拥有这样的资源,有自己的教育机构、博物馆等实践基地,我们还建设了自己的体验馆。如果能利用好这些资源,让那些孩子们走出来,有机会感受更广阔的世界、不一样的世界,对他们未来的人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。

从2010年参与乐安慈孝基金会公益项目初创,到如今长达10多年的坚守,樊其艳在志愿服务中展现了作为一名工程师的严谨素养、持续求索的精神,也在“心与心”的交互中,带给服务对象亲人般的关怀!她是团队成员心目中可靠的大姐大,也是帮扶老人的“好儿女”。

公益就是一桩桩、一件件小事积累而成的“爱”之桥梁,让这座桥梁不断延伸,正是樊其艳的期望……

(完)

山东省乐安慈孝公益基金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: 鲁ICP备12005543号-1鲁公网安备37162502000488

技术支持:中企高呈